海报新闻记者 文露漪 张海振 武汉报道
44岁的杨红是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大学人文学院的老师,和很多老师一样,她说话声音很温和,一聊天就停不下来,谈笑间嘴角一对梨涡添了些活泼亲切。在她的从容笑容背后,藏着一个初中辍学的农村女生,通过自学考研读博成功,实现教师梦的故事。
(资料图片)
从“辍学生”到“读书人”
杨红出生在湖北省应城市郎君镇一个小乡村,有一个哥哥,家里人以务农为生。小时候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,杨红很少能买衣服,总是穿着表姐们剩下的衣服。
杨红一家
在当时的农村,“读书”并不是多重要的事情。那时候的初中要读四年,杨红刚上初一时,学校有两个班的学生,超过一百人。到了初二就走了一半学生,初三又走了一半,等到初四时,只剩下三四十个孩子继续读书。不到16岁的杨红在临近毕业的初四下学期向父母提出要退学,“就是不想读了,父母也没有反对,那时退学不是很严重的事情,我们村里连老师的孩子都初中辍学了。”
辍学后的杨红先干了几个月小工,又被家人介绍去学裁缝。学了三四个月,三天打鱼两天晒网,最后还是放弃了。此时,正好有应城老乡回乡招聘招待所服务员,16岁的杨红便独自离家到武汉一家大型招待所住宿部门当接待员,一个月工资三百多元,包吃住。那时候杨红的哥哥还在读书,家里经济紧张,每个月发工资后,杨红留下50元当生活费,剩下都寄给家里,“打工时,我从来没有看过一场电影,没有出去吃过一次饭,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。”
杨红在招待所工作
招待所工作三班倒,上完夜班后,白天空闲时杨红找到了一个省钱的“娱乐活动”——看书。当时从招待所走十分钟就有几家小书店,杨红经常一个人走去看书,偶尔买一两本。一开始杨红只是为了打发时间,什么类型的书都看。后来杨红发现自己更喜欢文学、哲学类的书籍,也在读书中找到了乐趣,小书店已经满足不了她了。每周的休息日,杨红会花上八毛钱坐一个多小时的电4路公交车从武昌区到硚口区的新华书店看书,经常一看一整天。
放下书本,离开书店的她又回到了服务员的生活。有一次,招待所有一场100多人的会议,杨红从前一天晚上10点开始烧开水、打开水,到了第二天早上终于打好了130多瓶开水。杨红在招待所干了一年半,“我一直问自己,这样的生活我还想干吗?”
当服务员时,杨红接待了一队俄罗斯顾客,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一开口讲的是地道的中文,让杨红很是吃惊,“我在想,如果我也像他们一样会一门外语,我是不是也能看到更远的地方。”杨红萌生了学习英语的想法,在前台工作空闲的时候,她就拿着自己初中的英语书看。经常有路过的客人看到问:“你一个服务员小姑娘在看什么?为什么不在学校读书?”得知她家里较困难,也不知道怎么读书、学习,有的客人们还热情地告诉她怎么学英语、该读什么书。
1998年,杨红18岁,因为换了工作,住宿问题难以解决,她决定离开武汉,回到应城。当时应城一家高档酒店正在筹备中,需要大量招人,杨红便去面试。得知杨红在大城市武汉的酒店工作过,就让她帮忙组建酒店团队。就这样,杨红当上了总经理助理,工资也涨到了一个月800元。那个年代的应城,公务员一个月工资约400元,拿了800元月薪的杨红带着哥哥和朋友到应城最高档的饭店吃了饭,“我当时我觉得我还是很了不起的。”没想到,在过年的聊天中,听到杨红在酒店工作,亲戚们还是觉得“只不过是个服务员。”
“我感觉我在服务这行业已经升到头了,我再也不想当服务员了。我想起我学的英语,这也是一门谋生的技术。如果我会英语,我就可以当老师,当翻译,或者去沿海城市做外贸。”杨红告诉父母,要从酒店辞职,回家自学英语。和当初知道女儿要辍学一样,父母没有强烈反对。
于是,在应城的酒店干了3个月,杨红又回到了村里,每天5点半,杨红就起床打开收音机,等电台播放教英语的节目。主持人会将英语单词一个字母一个字母拼读出来,还会讲一两句例句。最开始杨红跟不上,也听不懂,就用磁带录下来反复听。她还拿来初中英语书和哥哥的高中英语书一点点看、背单词。家里缺草稿纸,她就拿哥哥的奖状背面、报纸空白处等当草稿纸,“缺怕了,我现在看到草稿纸就想买。”
夏天屋里很热,她就打一盆冷水边泡脚边读书。冬天太冷,她怕早上起不来听广播,就在床头放杯冷水,起床闹钟一响摸过杯子一饮而尽,透心凉的感觉让她瞬间就醒了。
每天从早到晚,杨红除了做家里的一日三餐、午休、打理家里园子,就都在房间里学习。很多村民都说她“被父母惯坏了”,18岁的姑娘那么长时间不出去打工,又不嫁人,读书有什么用。父母帮她挡下了很多非议,在他们看来,女儿愿意读书并不是坏事。
“假学生”
长期自学,杨红不知道自己的英语水平如何,也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工作。在读书的一年中,家里的教材也快学完了,杨红就每隔一两个月坐火车去武汉待两三天,边找工作边趁机去新华书店看书。
“之前打工的工资都补贴给了家里,这时我自己也没有多少钱。一到武汉我就在汉口火车站附近的人才市场看看有没有工作,之后就跑到武胜路的新华书店看书。自己手头紧,有时候也不想打扰在武汉的亲友,一到晚上我就买1块钱的站台票到汉口火车站的候车厅过夜。第二天吃碗热干面或者馒头,又跑到书店看书。”杨红回忆。新华书店门口经常有大学生摆摊当家教,杨红还在地上捡到了一张江汉大学的学生证。
有一次,她在新华书店一连看了三天书,一位老人忽然走过来问:“我观察你很久了,你在这里看了三天书,是学生吗?怎么不在学校学习?”杨红一惊,以为是书店的人看她只读不买要赶人,就把自己不是学生,很爱看书,就从乡下过来,不买也是因为手头拮据的事情说了。老人是退休教师,看到爱读书的学生就想帮助,他让杨红随便选喜欢的书,他来买单。杨红挑了3本学英语的书,老人还特意给她买了回应城更快的汽车票。
自学了这么久,杨红最希望能和姨妈一样当小学老师,受人尊重。1999年,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,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农民工。城市里也涌现了多所农民工子弟学校。杨红在武汉汉口火车站附近看到了一所招老师的农民工子弟小学,她找到了校长请求当个英语老师。校长问她是哪所学校的,杨红没有上学,情急之下想到自己曾捡到的学生证,就拿出学生证说自己是江汉大学的学生,需要实习经历。
于是,杨红被录取了,她在小学里工作了快一年,仿佛真的实现了“当小学老师”的愿望。梦总是有醒的一天,校长发现,一般大学生实习只有两三个月,还没人像杨红干这么久,就把她叫来问话。杨红最终承认自己是假冒的大学生,“校长说当老师要有教师资格证,没有教师资格证,你教得再好也不行。我最后被开除了,校长告诉我还是得要去读书,我问他哪里是培养老师的地方,他说那最好的学校就是华师(华中师范大学)了。”
没有文凭,丢了工作,离开武汉前,杨红决定去江汉大学看看。“我冒充了这么久江汉大学的学生,还不知道大学长啥样,离开前要去看看江汉大学到底长什么样。我来到江汉大学的操场,隔着球场旁的铁丝网,看着操场上学生们,朝气蓬勃,如果我真是江汉大学的学生就好了。”
“真老师”
再次回到应城,杨红还是想当老师,她知道当老师肯定得看文凭,就找爸妈借钱读了中专,并准备自己备考大专。2000年,杨红考上华中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大专班中英文秘专业。大专是全日制的,当时一学年学费6000元,父母还是爽快地给她交了。知道家中经济差,每到周末杨红就去兼职挣生活费。
走进了大学,杨红感受到了读书、教育给她的冲击。“读了书、有了文凭并不一定能让你挣很多钱,但是能让你接触到更有文化、更志趣相投的人,获得更多的尊重。辍学打工时,客人们对我们服务员大多很和气,反而是一些早工作的同事、领班更严苛。”在大专班里,同班同学和老师带给杨红的更多是提点和激励。
当时大专班的学生一天有8节课,个别课程有些无聊,学生们会逃课,杨红也曾想逃课。一位同班同学就提醒杨红,逃一节课不可怕,但可能让人养成逃课习惯,松懈学习,即使听不进课也可以背单词、做练习。听了这番话,杨红再也没有逃过课。在大专期间,杨红每天6点起床晨读,口袋里经常揣着单词本,连在食堂排队打饭都要拿出来背。大专时,她顺利考过了英语4级、6级。
在大专二年级时,给杨红上英语翻译课的老师讲述了自己成教毕业,考上武汉大学研究生的经历。“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我们成教毕业的人还能考研成功。”杨红说。
2003年,杨红大专毕业,在因为没有全日制本科的文凭,她在武汉还是当不上小学老师。2004年,杨红到了武汉滨湖大厦当保安部文秘、销售经理,月薪能有5000多元。
杨红结婚照
同年,她结了婚,丈夫郑志方是她哥哥初中、高中、大学同学。两人结婚快20年,郑志方仍清楚的记得刚和杨红见面时,她讲起了巴金《鸟的天堂》里大榕树的根。“我回去和她哥哥说,你妹妹真厉害,这个都知道,是哪个大学的学生?她哥哥说,‘她哪里是什么大学生,初中就辍学了。’我更佩服了。”郑志方回忆。
结婚后,郑志方也开始默默守护杨红的求学路。在滨湖大厦干了快一年杨红还是向往当老师,“当文秘、销售经理虽然不累,工资也高,但同事们的观念、兴趣不一样,工作也感觉越来越孤单。凭我大专文凭当不了老师,如果能考上全日制研究生,应该就能当老师了。”
大专毕业后,杨红当了文秘
杨红的目标是华中师范大学的全称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,第一年她尝试边工作边考研,结果并不理想。于是她想辞职,在华中师范大学旁边租房全身心备考,“我想如果这一次再考不上,那我也算是尽力了,以后就放下对当老师的执念了。”
对于她的想法,丈夫表示了支持。那时,两人在武汉买了房,一个月房贷2000多元,郑志方是报社记者,一个月工资有8000多元,负担房贷和日常开销没有压力,杨红也能放心辞职。即使没有经济顾虑,和持续性系统学习的在校本科生比,已经毕业一段时间的杨红备考更加艰难。她在大学旁边租了房,每天早上晨读后去学校自习室刷题,看到和考研专业相关的课,就提前到上课教室等位蹭课,“有上课的老师发现我不是本班学生,但都没说什么,让我继续听课。”
杨红还在大学里认识了一批考研“战友”,在这里没有人介意她是非全日制本科生,“大家都很珍惜学习时间,没有人会讨论过去的事情。”2007年,杨红终于考上了华中师范大学的研究生。
杨红做的笔记
读研时期,同专业不少人都去到国外的孔子学院当老师,杨红也很心动,“我是个农村孩子,没有见过什么世面。去孔子学院当老师就可以出国,也可以挣工资。”
她的研究生老师知道她的经历,对她说:“人的一辈子都可以去工作挣钱,但人生只有这三年是能在这里好好学习。”杨红想起这些年为了能在学校读书付出的努力,也决定留在学校读书,并在研二时就完成了毕业论文。到了这时,仿佛只要毕业,杨红就能实现当小学老师的梦想。而一些研三学姐的经历又给她泼了盆冷水,“她也是想当老师,学校招聘要求是要有全日制本科学历。我再想去参加高考上大学已经不可能了。”
杨红的研究生老师给她指了条道路——去读博士。“老师说,既然我读研究生都当不了小学老师,还不如继续读博,有了博士学位,我可以当大学老师。我以前只敢想当个小学老师,现在看到能当大学老师肯定愿意。”于是,当时成绩优秀的杨红考上了博士。在2010年成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博士生。因为辍学中断过学业,杨红内心对自己的知识水平、表达能力始终不自信,这也是当老师的大忌。为了毕业能顺利当上老师,杨红在读博的周末开始在湖北省博物馆当讲解员,提高自己的自信心。
杨红当讲解员
2013年,杨红博士毕业。毕业不久,杨红就看到江汉大学招聘教师的消息,此时距离投简历截止日期只差一天。怕用快递寄送出差错,杨红亲自赶到学校交了简历。之后,34岁的杨红终于名正言顺的成为了一名老师。
有一次下课后她走在操场边,2位学生走过说着“杨老师好”,杨红站住,感觉自己似乎和20岁时那个隔着铁丝网羡慕大学生活的应城女生重合了。在课堂上课时,她随机点了位男生回答问题,男生没答上,手上也没有教材。杨红心中正因为他的举动有些生气就得知男生并不是学生,而是对这门课感兴趣,趁工作休息来蹭课的。和遇到的当年学校老师一样,杨红没有阻止,让男生继续听课,课后两人也加上了微信交流。
改变别人的人生
2016年,杨红的儿子上了一年级,杨红发现可以从国学经典中教会孩子与人相处、待人接物。于是她创办了“蒙正课堂”,除了给儿子上课,还带着他的同学一起免费学习《论语》,杨红也因此获得了“武汉市十佳阅读推广人”。从媒体行业出来的郑志方看到通过网络传播国学课堂的可行性,便给杨红创办了“蒙正国文”微信公众号。2018年,两人创立武汉知而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,他们上传了“蒙正课堂”网课已有20万浏览量。
杨红给江汉大学学生上课
2020年,杨红开通了抖音号“逆袭博士杨红”,一开始只是通过短视频推广国学,粉丝只有300多人。有次过生日,杨红整理了20年来自己拿到的每一张证书,拍了照片制作了视频讲述了自己一路来的故事。没想到那条视频让账号粉丝瞬间从300涨到了5000。有人看完给她发私信询问考研方法,杨红开始持续发视频、开直播给大家分享学习、考研方法,粉丝涨到了约49万。
对她的质疑也随之而来,在视频评论区、直播滚屏上经常有人留言说她是假老师、骗人的,杨红一度被气哭了。郑志方则比杨红更加愤慨,对于妻子过去准备考研、读书各种困难的细节他比杨红记得还清楚。每次拍摄、制作视频、直播都是郑志方负责,一次杨红直播时,有人又评论杨红是“假博士”,郑志方气不过,拉开书桌抽屉就翻出杨红的博士毕业证展示。杨红则释然了一些,“我读过的书,上过的学,不会因为他们说是假的就是假的了。”
相比质疑,更多的人给她传递的是感谢。有人专门发私信向她讲述自己曾因为没读过高中自卑,又被杨红的故事激励决定读研深造。还有一位在酒吧工作的年轻人和杨红私信交流,询问考研经验,现在这个年轻人也考上了南京一所高校的研究生。前后有200多人发私信表示因杨红分享考研成功。
网友私信杨红讲述经历
回顾自己走过的路,杨红遇到了很多好心的引路人。像是一种有趣的循环或者传承,现在她的经历也启发、帮助了迷茫的年轻人。如果时光回到初四,那时的杨红应该还是会做出辍学的决定。“如果没有我后20年的经历,我也不会意识到学习的珍贵。其实我成功的因素包括时代红利、运气、努力,时代不同了,现在要是有孩子像我们当年一样辍学,再想重新深造可能就不行了。我的经历不一定能复制,成就也不是最高的,但是我一旦确立目标就全力以赴的精神是可以分享和学习的。”杨红说。
杨红给未来定下了两个目标,短期的是筹建社区书店“蒙正阅读馆”“我的求学之路开启于书店,也希望能将书店开到社区中,能够启迪更多孩子,也能为社区宝妈们提供岗位。”她的长期目标是成为张桂梅校长一样的人。
Copyright ? 2015-2022 华尔街体育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44 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